-
2024-07-25
-
2024-07-25
-
2024-07-25
-
2024-07-25
-
2024-07-25
更新时间:2023-10-28 11:39:2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4-07-25
2024-07-25
2024-07-25
2024-07-25
2024-07-25
扶残助残优秀发言稿(推荐4篇)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5月22日是我国的第21个助残日。
在我们身边,曾经或正在发生着许多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残疾人的感人故事。
你们听过海伦·凯勒的故事吗?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于塔斯喀姆比亚小镇,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夫学院,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你们还记得在几年前春节晚会上那个令人叫绝的舞蹈《千手观音》吗?他是有来自残疾人艺术团的十几位耳聋的残疾人艺术家共同完成的,演绎得近乎完美的舞蹈,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啊,更何况她们是听不到声音的人呢!
好多同学都知道我们县有一个专门为残疾儿童开办的建华学校,提起他们,可能个别同学心中还会产生一丝轻蔑和鄙视。然而,前不久,在静海一中报告厅,我和一些老师、同学观看了建华学校十几位聋哑学生表演的舞蹈《荞麦开花》,却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十几个同学听不到悦耳的音乐,但是,看着指导老师的手语指挥,他们的表演竟然是那样优美,这对失去听力的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 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由于残疾,一些孩子不能正常入学;由于残疾,一些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残疾,一些人时常遭遇冷眼甚至鄙视。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四条规定:“尊重残疾人”。作为健康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幸运者,我们该如何将这份幸运、幸福播撒给残疾朋友呢?给他们一个搀扶只需你付出一只手的力量,给他们让一个座位只需你付出多站一会儿的辛苦,爱护他们的专用设施只需你付出绕一段弯路的时间,给他们一股力量只需你投出一个信任的眼神。
同学们,如果你们还没有走进残疾人的世界,那就从今天开始,用宽容的心态善待残疾朋友,用强烈的责任感关注残疾朋友,尊重他们并尽力地帮助他们吧!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非常高兴,在这美好的早晨,我们又相约在国旗下。今天我国旗下的题目是:关爱残疾人 温暖残疾人。
同学们,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能够唱歌,能够欣赏音乐,还能在美丽的校园里读书……当我们再一次沐浴在阳光的温暖之中;当花草又吐露着醉人的芬芳的时侯,也许,你并没有觉得这个世界有什么不一样。可是,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可能永远都看不见花儿的笑容;永远都听不到鸟儿的歌声;甚至永远都没有“站起来”的权力。他们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残疾人,他们带着残缺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艰难地活着,忍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经历过无数的磨难,他们哪怕要取得一点点的成绩,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
命运造成了残疾人的不幸,好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举手之劳,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奢望。残疾人是很弱小的群体,他们像一群弱小的鸟儿。其实残疾人最怕的并不是这个,因为生活中的困难可以慢慢的克服,他们怕的是别人的嘲笑声和那种讥讽的眼神。他们需要大家的帮助、关心和理解。
199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根据该法第48条(年4月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此法后,为第14条)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从1991年5月15日开始实施,“全国助残日”活动即从当年开始进行。今年的5月15日,是我国第二十一个助残日。今年的主题为“改善残疾人民生 保障残疾人权益”。
据统计,我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有的残疾儿童,他们一出生便处于一个无声的世界,有的至今无缘看到这阳光灿烂的春天,……。“即使是一朵残缺的花,我也要绽放所有芬芳;即使是一棵受伤的树,我也要展现所有绿荫”。这是一位残疾人在面对生命苦难时表现出来的坚韧。的确,当上帝带给一些人生命的残缺时,很多人能身残志不残,以自己超越极限的努力,在黑暗中体味光明,在无声中感受音律,在残缺中追求完美。《命运交响曲》,奏出了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壮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达了海伦·凯勒对光明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千手观音》,舞出了所有残疾人生命的美丽与感动。
他们,虽然身遭不幸,可是她们没有抱怨,没有悲伤,仍以超人的意志去克服重重困难,用残缺之身,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演绎着自己华丽的人生,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成就了自己,也震撼了世界,更是激励着无数健康之人珍爱生命、创造人生。同学们,她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们自强不息的,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希珍惜现有的条件,学习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
关爱残疾人是我们每一位同学的责任,让我们献出一份爱心,关爱身边每一位残疾人。给残疾人一个搀扶只需你付出一只手的力量,给他们一个公交车上的座位只需你付出多站一会儿的辛苦. 爱护他们的专用设施只需你付出绕一点弯路的时间。
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只是在助残日那天,而是在今后的每一天。少买一样玩具、少买一件饰品、少吃一点零食、多献一份爱心,把节省的零花钱捐助给残疾人基金会。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尽你我微薄之力,向与我们同在一块热土上生活的特殊学校的同学们奉献己的一份爱心!弘扬中华民族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理解残疾人,平等对待他们,给他们更多关爱和帮助,让他们与我们共享同一片蓝天。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同学们,本周有一个特殊且重要的节日,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对残疾人来说,肢体上的残缺既成事实,无法改变,可是却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他们拥有美丽的梦想,并为了这份梦想而努力拼搏。
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残疾人自学成才,自强不息,他们身残志不残,如战国时期的孙膑下肢残疾,却写下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张海迪是当代身残志不残的典范,她坐在轮椅上写下许多著名作品。当然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物理学家霍金、柔道冠军刘思雅。
他们残而不废,身残志坚,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我们作为身心健全的人,更应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关爱自己的同时也应关爱残疾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次自然的让座、一回悄悄地让道、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双扶助的手都能让坚冰融化,让微火重燃,让残疾朋友倍感温暖。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鼓掌声震天,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如果我们都能伸己的友爱之手,奉献自己的爱心,必将为残疾人搭建一方幸福的生活空间。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用手架桥,用心感悟,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充满爱,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各位家长:
大家好,今天能来参加这次由教育局、提案委员和残联组织的这次会议,我感觉是很欣慰的,在今年的残疾人日来临之际,召开这次会议,让我们家长感觉到政府部门一直在关注这些特殊的孩子和我们这些一直在奋斗的家长。我在此代表所有的孩子和家长表示感谢!
我的孩子今年7岁,是一位发育迟缓的男孩,从诊断到现在,就一直在康复训练,现在上午幼儿园融合,下午在机构训练。今年9月孩子就要面临上小学的难题。
今天我主要想提的关于随班就读这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随班就读这一块呢,其实我们也看到了政府一直在努力。x年12月21日东莞市教育局下达了一个文件“关于加强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管理和指导的通知”,文件中提到了在启智学校设立东莞市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这个文件让我们圈内家长很兴奋;同时x年1月20日教育部也下发了一个文件“关于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这些都说明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
二、就东莞目前在普校上学的部分孩子,就我从认识的家长中了解的一些情况,现在很多家长担心学校拒绝这样的孩子,开始都是采取隐瞒学校、老师的方式报名进学校。
但进去后,由于自身的障碍,还是遇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现在都是大额班,老师的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班主任除了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很多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再加上培训、竞赛以及其它活动,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如果想让他们再多点精力和时间去多了解、照顾我们的孩子,真的很为难!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基于各种原因,又不同意家长在教室里陪读,一般这样的的孩子大多坐最后一排,不做作业不考试,最终演变成“随班就座、随班混读”。
三、据我所了解的,现在省内的广州、惠州、珠海、肇庆这几个城市都先后落实了融合教育政策,东莞我们相信也会走出这一步,但在政策没有落实前,可否采取过渡方法:
1、要求普校不能拒收一些能力稍好的障碍孩子,不要搞一刀切,全都推向特殊学校(注:南城区招生简章中看到这样一条,聋哑和弱智儿童到东莞启智学校报名);
2、效仿中国台湾的做法,在接收特殊孩子就读的普通中小学,每位普校老师每年都要修一定学分的特教知识,能对这些孩子有所了解和正确处理一些问题。
3、学校允许家长或家长聘请特教老师进教室陪读,这样双方都有好处,减轻老师负担的同时,也让这些孩子不只是在普校随班就坐;
慢慢等政策落实完善以后,开始在每个区或每个镇指定一家普通公立学校,配置资源教室和特教老师,形成一个由学校、特教支持和家长协助的良好融合环境。
对照发达国家,按照全纳教育的理念,我们还差得很远,但一点点的走下去,只会越来越好!谢谢大家!